专业 | 姓名 | 研究方向 |
心内 | 黄从新 | 1.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 |
心内 | 江洪 | 1.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介入心脏病学 |
心内 | 唐其柱 | 1.心肌重构的发病基础与防治;2.心肌细胞电生理与心律失常 |
心内 | 夏豪 | 1.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;2.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|
心内 | 杨波 | 1.介入性心脏病学;2.心律失常学 |
心内 | 蒋学俊 | 1.生物医用材料应用;2.冠心病的研究 |
心内 | 黄鹤 | 1.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介入诊疗; 2.心电生物学(基因、蛋白、细胞器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)的研究 |
心内 | 李红良 | 1.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;2.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发与应用 |
心内 | 万军 | 1.心肌病;2.心脏电生理 |
消化 | 罗和生 | 1.消化道动力学;2.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|
消化 | 余保平 | 1.消化系统慢性内脏疼痛的分子机制研究;2.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疾病 |
消化 | 谭诗云 | 1.消化道肿瘤防治;2.脂肪肝防治 |
消化 | 董卫国 | 1.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|
消化 | 邓涛 | 消化道肿瘤防治、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 |
消化 | 于红刚 | 1.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耐药与转移机制;2.消化系统内窥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|
呼吸 | 胡克 |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|
肾内 | 丁国华 | 1.糖尿病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;2.足细胞病理生物学与肾小球硬化 |
传染 | 龚作炯 | 1.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;2.肝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|
传染 | 江应安 | 消化道肿瘤基因治疗 |
超声 | 郭瑞强 | 1.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;2.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 |
普外 | 王卫星 | 1.临床静脉营养研究;2.肝胆胰外科研究 |
普外 | 沈世强 | 1.肝癌外科分子生物学研究;2.肝脏保护 |
普外 | 孙圣荣 | 1.乳腺癌靶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;2.甲状腺综合治疗 |
普外 | 汤志刚 | 消化道肿瘤(胃、胰腺)转移与复发 |
泌外 | 刘修恒 | 1.前列腺癌基因疫苗;2.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 |
泌外 | 张杰 | 1.肾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;2.肾脏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|
泌外 | 杨嗣星 | 1.泌尿外科组织工程技术;2.肾结石的防治 |
泌外 | 程帆 | 1.膀胱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;2.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 |
骨外 | 彭昊 | 1.骨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股骨头坏死的基础与与临床研究 |
骨外 | 郭卫春 | 1.脊柱外科研究;2.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|
胸外 | 王志维 | 1.大血管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冠心病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|
脑外 | 陈谦学 | 1.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;2.癫痫的外科治疗研究 |
妇产 | 杨菁 | 1.生殖免疫学;2.不孕症的内镜治疗 |
妇产 | 洪莉 | 1.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;2.妇科肿瘤 |
眼科 | 邢怡桥 | 1.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研究;2.白内障的研究 |
眼科 | 沈吟 | 1.眼底病;2.遗传性眼底病 |
耳鼻喉 | 陶泽璋 | 1.头颈肿瘤的基础研究;2.鼻科学 |
耳鼻喉 | 许昱 | 1.鼻科学基础与临床;2.过敏性疾病 |
耳鼻喉 | 陈始明 | 1.鼻科学基础与临床;2.头颈肿瘤发病机制 |
皮肤 | 雷铁池 | 1.色素性皮肤病基础与临床研究;2.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|
神经 | 卢祖能 | 1.神经肌肉疾病;2.临床神经生理学 |
精神 | 王高华 | 1.抑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;2.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 |
麻醉 | 夏中元 | 1.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;2.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 |
检验 | 李艳 | 1.雌雄激素协同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研究;2.个体化医疗与分子诊断 |
2026上岸·考公考编培训报班